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mg/L)。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溶解氧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除此之外,通过一些人工手段比如曝气增氧设备也可将氧气带入水体中。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一到夏天,水温越高,水中溶解氧含量越低吗?
温度对氧气在水和其他液体中的溶解度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体保持溶解氧的能力会降低。这会给自然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带来压力,尤其是在新陈代谢需求高的时期。在停滞系统中,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分解,导致进一步的氧气消耗。
不同温度下水中饱和DO含量变化情况如下:
盐度是影响DO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盐度增加会导致DO含量降低。这在淡水中可能不显著,但在海洋环境中十分明显。相反,盐度也会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率,进而影响它们的需氧量。
DO含量与盐度的关系变化情况如下:
水下光合作用是水生态系统中产氧的重要过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植物、藻类和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氧气,在光线充足、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提高DO水平。当然,过多的营养输入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在分解时会导致缺氧。
生物体的呼吸都会消耗氧气,这在夜间光合作用停止的水生系统中尤为重要。有机物的分解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DO含量。有效管理有机负荷和微生物活性,对于在从废水处理到水产养殖的各种应用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至关重要。
溶解氧与水体中的其他污染物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是水质健康的重要指标,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多种污染物的转化、降解、沉积和释放。
溶解氧与有机污染物: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OD、BOD)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会消耗氧气,生化需氧量(BOD)是衡量有机物分解时耗氧量的重要指标:BOD高 → DO下降,可能导致水体缺氧甚至鱼类死亡。
典型案例: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废水、畜禽养殖废水进入水体后,DO大幅下降,水体恶化。
厌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产物有害:
DO 低(缺氧)时,有机物会通过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有害气体:
甲烷(CH?):温室气体,主要由厌氧分解产生。
硫化氢(H?S):剧毒,导致水体黑臭。
氨气(NH?):毒性增强,影响水生生物。
典型案例:黑臭水体(如污染严重的河流或湖泊),底层DO接近0,厌氧分解产生臭味。
即使是溶解氧的微小波动,也会对水生生物和工业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废水处理
溶解氧对于高效的废水处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依赖好氧细菌的生物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需要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防止污染和恶臭。废水中溶解氧不足会危害水生生物,导致压力、生长减少,甚至死亡。此外,低溶解氧会促进厌氧菌的生长,产生有害的副产物并进一步降低水质。
水产养殖
保持最佳溶解氧水平对于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氧需求;例如,鲑鱼和鳟鱼等鱼类比底栖物种需要更高的 DO 水平。较暖的水域含有较少的溶解氧,而水生生物在较暖水中的新陈代谢率增加导致需氧量增加。低 DO 水平会导致鱼类应激、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极谱法溶氧分析仪
荧光法溶氧分析仪